开运体育app

0606-987144337

全国咨询热线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通知资讯 >

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

更新时间:2023-03-13

本文摘要: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假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修建至今被完整生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修建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停,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建立岳麓书院。

开运体育app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假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修建至今被完整生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修建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停,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建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

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命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岳麓书院景点简介 景点概览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A级风物胜景岳麓山风物区。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命名为湖南大学。

历经千年,弦歌不停,故世称“千年学府”。景点现状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作为国家重点文物掩护单元的岳麓书院仍然在举行高等教育。书院是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学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事结构合理、研究特色和研究成就突出的科研队伍。

现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9人。书院现有历史学、哲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专业3个,硕士授予专业9个。其中博士学位授予专业:专门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

拥有历史学一级学科(涵盖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中国哲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中国书院博物馆。

其专门史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9年开始,岳麓书院面向全国招收历史学本科生,使书院的人才造就体系越发完善。如今的岳麓书院宋明理学、中国书院史、湖湘文化史、中国礼制史的研究水平在海内外处于领先职位。

并致力于建成在海内外具有较高学术职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中国书院研究基地、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分院建设 大唐书院是大唐教育旗下培训学校名称,其中以泼墨古画和诗人画像为内饰装潢,让人进入其中就有浓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诗意盎然。

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特色景观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修建大部门为明清遗物,主体修建有大门、二门、课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各部门相互毗连,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修建气势恢宏的壮阔情形。

除修建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生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岳麓书院古修建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修建格式。教学修建大门大门 : 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

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接纳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气势派头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品德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天子就亲赐“岳麓书院” 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今后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停,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二门 二门 :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

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意为岳麓书院被众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视程颂万。二门过厅双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二门反面有“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毁于抗战,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

”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课堂 课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运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焦点部门。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岳麓书院建立时,即有“课堂五间”。

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岳麓书院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天子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增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天子御赐,它是天子对岳麓书院流传理学的最高评价,讲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流传史上的职位,此额为原物。课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念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中国书院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史料,仍有启发意义。课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是岳麓书院造就人才的基本纲领,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

屏壁反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教学斋半学斋: 课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划分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已往学生大量的运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

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修建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命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湘水校经堂: 现存修建位于课堂左侧。原名成德堂,亦为书院课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开办湘水校经堂,设于今船山祠处,并亲题门额。

湘水校经堂在岳麓书院内办学前后共45年,清光绪元年(1875)从岳麓书院迁到城南天心阁四周。原堂址改建为船山祠,并将吴荣光亲题的“湘水校经堂”堂额留于明德堂以作纪念藏书修建御书楼:御书楼 藏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效之一的藏书功效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建立始即在课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天子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更,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生长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

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祭祀修建文庙: 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称院落。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门组成,岳麓书院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课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

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字”。明弘治十八年(1505),更名大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于院左今址。

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濂溪祠: 专祀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始建于六君子堂基地,二十五年(公元1820)迁于今址,祠内悬有“超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原《濂溪祠记》碑,仍留于今六君子堂内。濂溪祠四箴亭: 专祀程颢(1032-1082,字伯淳,洛阳人)、程颐(1033-1107,字正淑,程颢之弟)。

程颢、程颐均为北宋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曾问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明天启四年(1642),推官林正亨重修,更名“四箴亭”,自此专祀二程。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迁建于今址。

亭内现存清刻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碑。崇道祠: 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元延祐元年(1314)建诸贤祠于课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

明弘治七年(1494),始建于课堂后,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布政使觉罗敦福重建于今址。六君子堂: 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今后多次迁移,又屡有所毁。

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于今址。三间硬山修建,与崇道祠连成一片。祠内嵌有《改建六君子堂碑记》,所祭祀的六位对书院生长和建设有功的先儒划分为: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

船山祠: 专祀明末著名学者王夫之。祠庙原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建立的湘水校经堂。

光绪元年(1875)湘水校经堂迁往河东办学,于是辟为船山祠。祠前悬有清代岳麓书院著名学者、外交大臣郭嵩焘所撰对联。园林修建麓山寺碑亭: 麓山寺碑亭位于园林南侧。

明成化五年(1469)知府钱澍始建。现存修建为1962年重建。“麓山寺碑”四字为近人黎泽泰于1962年书。

亭内就是著名的“麓山寺碑”。麓山寺碑是中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碑,由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

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百泉轩:岳麓书院 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物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栻“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碑廊: 岳麓书院办学千年,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碑刻。碑廊中即嵌立历代遗碑13方及新制的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刻27方。

在这些碑刻中,朱熹手书的“道中庸”、“极高明”等碑,是书院的重要遗存。自卑亭: 自卑亭位于书院东面200米。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郡丞赵宁在路旁建自卑亭,供行人歇足之用。嘉庆十七年(1812)院长袁名曜改建于路中,民国时扩建马路于亭侧,形成现存格式。现存修建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制作。

“自卑亭”三字为清代山长车万育题书。亭内嵌有《自卑亭记》等碑刻。

纪念修建时务轩: 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开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修建,位于书院园林内,与百泉轩隔池相望。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尚有李肖聃《跋》、李况松《跋》、陈云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

赫曦台:时务轩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朱熹题额。明代王守仁有“振衣直上赫曦台”诗句。台后废。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建前亭于院前,又更名前台。道光元年(1821),为存故迹,山长欧阳厚均改前台名为“赫曦台”。

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台的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山斋旧址: 位船山祠右。南宋乾道元年(1165),抚慰使刘珙始建,取名“山斋”,供山长(院长)居住。张栻主教时朱熹来访,曾寓居此屋,两人作同题诗《山斋》。

南宋后期,山斋被战火所毁。清道光二十年(1840),山长欧阳厚均重建,题额“山斋旧址”。杉庵: 岳麓书院建立之前,东晋荆江州刺史陶侃(259-334)任驻长沙,勤慎吏职之余,常乘舟过渡到岳麓山游览,并在山中建庵念书,修养性情,因庵前遍种杉树,人称杉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其后裔、岳麓书院著名学生、两江总督陶澍,为纪念先祖开创岳麓文教之功,特重建“陶桓公杉庵”,摹刻家藏宋拓本《麓山寺碑》嵌于庵内。2001年修复杉庵于文庙后,将陶刻《麓山寺碑》又移嵌庵内。

修建文化岳麓书院前门 岳麓书院历史上履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修建是清朝遗构。上世纪以来,经由频频大修,一些毁于战火的修建获得了重修。岳麓书院古修建在结构上接纳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

主体修建如头门、大门、二门、课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课堂部署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品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主体修建有头门、二门、课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包罗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修建原貌,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获得恢复。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生存最完好的书院修建群。

景观组成 岳麓山景观由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部门组成。自然风景 岳麓山的自然风景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

奇,是指岳麓山区林草茂盛,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等名木应有尽有,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另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而桃花、迎春、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中绣出麓山织锦画幅。学达性天 珍,是指岳麓山区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颂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另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而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鸡等。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缕,若你冬季来此且碰巧遇上岳麓漫天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

美,岳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来临的时候,不仅眼中看到的美,连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枣……,另有不能吃的红叶,更是美不胜收。人文景观 岳麓山的人文景观,那是岳麓山另一道亮丽的风物。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载,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汉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迷恋忘返。岳麓书院还以生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致,所以享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另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节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岳麓书院园林修建,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在,它既差别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美的体现,也差别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气势派头。书院八景: 柳塘烟晓,桃坞烘霞,桐荫别径,风荷晚香,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

历代山长 山长是中国古代书院的卖力人,也即现代意义上的“院长”。山长一词最早见于《荆湘近事》:“五代蒋维 东隐居衡岳,受业者号曰山长。”至宋相沿为习,亦称山主、洞主等。岳麓书院可考的山长共有55位。

岳麓书院宋朝 周式 孙胄 彪居正 张栻 吴猎 顾杞 黎贵臣 凌登龙 欧阳守道元朝 朱某 张厚明朝 叶性 陈论 熊宇 张凤山 张元忭 吴道行清朝 郭金台 刘自廷 王祚隆 蔡上宽 车万育 郭金门 李中素 刘大抚 刘琪 陈佑祉 陈际鼎 廖俨 李文炤 易宗涒 吴尧山 李天柱 曹耀珩 黄明懿 房逢年 王文清 刘暐泽 周焘 旷敏本 欧阳正焕 刘元燮 万年茂 张九镒 熊为霖 罗典 王坦修 袁名曜 贺长龄 欧阳厚均 龙瑛 丁善庆 周玉麒 徐棻 王先谦书院学规 中国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所谓学规,是书院订的用以规范生徒学习、生活行为的规则章法。

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刻在碑上嵌于书院课堂右壁,流传至今。这四个大字刚劲有力,令后人敬慕不已。岳麓书院学规:时常省问怙恃;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绝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行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念书必须过笔;会课定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书院楹联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悬于前门) 三湘隽士讲研地 四海学人憧憬中 (悬于赫曦台) 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 (悬于赫曦台)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悬于大门)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浪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悬于大门门厅)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悬于课堂) 一水长流池不涸 两贤互磋道终同 (悬于课堂) 岳麓学府传千载 书院育材有良规 (悬于课堂)书院楹联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 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悬于课堂)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 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骚直到今 (悬于课堂)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 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 (悬于御书楼) 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 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 (悬于御书楼)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悬于课堂侧门) 惟楚有材,三湘门生遍天下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悬于半学斋)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悬于大成殿) 觉世庸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悬于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悬于大成殿)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悬于大成门)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悬于文庙庑廊) 不为子路何由见 非是文公清退之 (悬于文庙庑廊) 业精悍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智慧付蠹虫 (悬于教学斋)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 (悬于课堂侧门) 教同化雨绵绵远 泉似文澜汩汩来 (悬于百泉轩) 学忆宋张绵圣脉 书传虞夏刻螭虬 (悬于百泉轩) 金声玉振 虎跃龙腾 (悬于成德堂) 胸怀子美千间厦 气压元龙百尺楼 (悬于时务轩) 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悬于吹香亭)历史故事 前期(唐末至元代)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假名山。西晋以前为羽士运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 年)麓山寺建立,仍生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念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降生的。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四周正式建设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壮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即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生长,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抚慰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越发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职位。张栻主教期间,以阻挡科举利禄之学、造就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造就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停,,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署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生长,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越发远播,元署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抚慰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由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

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到场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尽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生长,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1314年(延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

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1368年(至正十八年)毁于战火。中期(明代) 明初,朱元璋推行“治国以教养为先,教养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父母官学的再起,而不提倡书院教育。

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寂静了百余年。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1469年(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回信院,但不久又废。

1494年(弘治七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自明宣德始,经父母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修建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楼,于轴线一侧建设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效获得了全面的恢复和生长,奠基了现存修建基本格式。

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王守仁及其门生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运动,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1643年(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队伍进攻长沙,与明朝官军举行鏖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后期(清代) 清初朝廷对书院接纳抑制政策。

1652年(顺治九年)曾调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 书义理,着实考究,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招呼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然已经实行了数百年的书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修回信院的呼声日趋强烈。

就在顺治帝诏令各地“不许别创书院”的当年,湖南巡抚彭禹峰就聘请长沙府攸县县学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并未受随处罚。清末民初时期的岳麓书院 随着统治的日益牢固,顺治末年对书院的抑制政策开始松弛,康熙、雍正年间进而实行支持和勉励政策。1668年(康熙七年),巡抚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

1674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职位再次获得肯定。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生长。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建立和恢回信院奇迹数十处。

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革新之风。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破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1868年(同治七年)巡抚刘昆主持举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

清末,岳麓顺应历史潮水,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举行了教学革新。改制(清末至今) 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建立,1899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

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衔命迁入。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第2页)。

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吸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门教师。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建立省立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

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朱熹画像 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岳麓书院部门修建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坍毁,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

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门修建被修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被撤消。在湖南大学旧址上,以原湖南大学土木系和基础教育部为基础,合并其他一些大学的相关院系,组建中南土木修建学院。1958年中南土木修建学院扩充后更名湖南工学院,195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湖南工学院恢复为湖南大学,增设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文、理、工综合性大学生长模式。

1981年,岳麓书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观光。湖南大学先后在此建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属学院(名即为岳麓书院),招收历史、哲学等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本文关键词: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开运体育APP

本文来源:开运体育app-www.hawaiitransexual.com

在线客服

ONLINE SERVICE

联系电话

0606-987144337

返回顶部